3三、依法履职尽责,更好地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重点在学,关键在用,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体现到具体工作成效上来。具体到审计工作上,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基本遵循,立足改革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一)围绕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全面的持续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审计机关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也是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来履行职责,促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动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当前,要加大对最低生活保障、“三农”、教育、医疗、扶贫、救灾、就业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一直追踪到项目、追踪到个人,确保人民群众真正从中受益。二要保障公共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高效使用。建成小康社会,确保资金和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是一个重要方面。审计机关要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紧紧围绕“安全、绩效”,加强对公共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审计,严肃揭露和查处骗取套取、贪污侵占、损失浪费等违法违纪问题;加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重点突出对财政资金存量和增量的审计,促进最大限度减少财政资金沉淀,盘活存量资金,推动财政资金优化结构、合理配置、高效使用。三要推动政策落实。政策起作用关键是落地生根。审计机关要发挥好政策落实“督查员”作用。重点关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从具体政策措施看,要持续加强对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着力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促进资金到位、项目落地、政策生效。四要揭示风险、维护安全。审计机关要当好经济运行“安全员”。从长远看,要关注经济、社会、民生、环境等方面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隐患。当前,审计中要重点揭示财政、金融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及时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促进提升经济抗风险能力。五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长期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进一步显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会愈益突出。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围绕制度创新,更好地服务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这一要求,审计机关要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当好深化改革的“催化剂”。一要通过审计深挖根源,研究提出为什么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之一。恩格斯指出,当上层建筑、生产关系这个外壳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这个社会就可以良性运转,一旦这个外壳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就会冲破这层外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通过改革来不断调整我们的生产关系、完善我们的上层建筑,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当前,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未完全厘清,政府间、部门间财权和事权划分不够清晰,简政放权与政府职能转变衔接不够,各方面市场发育不完善,公平公正的运行规则尚未建立健全等。对这些涉及改革的根本性和深层次问题,审计机关要认真研究分析,结合审计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推动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二要通过审计揭示问题,研究提出改什么。当前,一些部门和领域的具体制度规定没有及时修改完善,有的甚至成为改革措施落实的障碍,不仅影响改革进程,也削弱了改革效果。审计要及时揭示和反映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特别是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整合资金、不利于风险防范、不利于政策落实的制度规定,并推动尽快改进完善。对改革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举措,要促进总结完善,推动形成新的制度规定。三要通过审计促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研究提出怎么改。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以全面精细的谋划,促进改革稳妥有序地深入推进。为此,审计要充分利用掌握信息全面、系统、客观的优势,综合运用和深入分析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及信息,密切关注各领域改革措施不配套、不衔接甚至相互矛盾、抵消等问题,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形成合力。
(三)围绕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更好地服务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核心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贯彻这一要求,审计机关要念好权力运行的“紧箍咒”。一要通过审计推动依法行政,促进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严格的监督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保障。审计要监督公权力的行使和运用,通过监督传递压力,通过压力推动落实,督促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来行使公共权力,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坚决维护法律尊严。二要通过审计促进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推动解决无法可依、有法难依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法律规范体系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审计要注重反映现行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法律法规不适应或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积极提出立改废释的建议。三要通过审计促进领导干部遵纪守法,防止发生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问题。要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动领导干部履行好发展、环保、民生、安全、绩效、廉政责任,并通过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推动追责问责,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依法审计,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严格规范审计行为。
(四)围绕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更好地服务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是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审计要发挥好反腐败“尖兵”和“利剑”的作用。一要着眼惩治腐败,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力度。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审计中要重点检查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重大物资采购和招标投标、贷款发放和证券交易、国有资产和股权转让、土地和矿产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揭露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问题。对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坚决一查到底,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二要着眼源头治理,促进建立健全反腐败长效机制。腐败大都与权、钱有关,各种腐败现象的背后,都有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影子。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要通过牢牢地看好钱、问好责,促进形成“不敢腐”的政治生态。从长远看,要更加注重源头反腐,深入分析审计发现违法违纪问题的特点和规律,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对策建议。三要着眼于整肃庸政懒政怠政,加大对不作为等“软性”腐败的揭示和反映力度。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审计中要重点检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职尽责情况,注重揭示和反映消极松懈不想作为、怕担风险不敢作为、墨守成规不会作为等问题,促进积极、主动、依法、有序作为。
2015-11-18 审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