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光临bet365中文官方网站
 
  公开办文件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门公开链接专栏 >> 政府部门 >> 检验检疫局 >> 其它公开
建设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2-06-17
 

梁兆麟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从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要遵循如下的一些原则。

一要顺应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充分发挥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顺心、贴心。这就要求我们的政策制订和措施落实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里的就是指的人民群众,要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我们的执政理念,努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首先,思想观念上要爱民。这既是一种政治修养的标志,又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体现。只有有了这种情感,才能理解百姓、挚爱百姓、体恤百姓、帮助百姓,才能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其次,工作方式上要亲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量工作同党的群众工作有密切联系,这要求我们干部要把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做得更好,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深厚的革命感情,勤政亲民。再次,生活作风上要抚民。领导干部要坚持率先垂范,示范和谐,最大限度地缩短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听得进不同声音,容得下不同个性,在与人民群众的交谈过程中,时时做到可亲、可信、可学、可敬,处处以和谐动人的公仆形象感染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

二要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四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五要谋求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作为人民的公仆一定要增强抓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紧迫感,始终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作为重中之重。要以推动发展为荣,以阻碍发展为耻。一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全面发展,更不能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来换取所谓的经济效益。二要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三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版权所有: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党务公开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邮编:       Email: